1、保护力度小
目前,在实验动物的相关法律法规层面,我国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体系。《实验动物管理条例》和地方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的出台,加强了对实验动物的监督,大大提高了实验动物的监督保护,但与国外高水平相比,我国仍略有不足。一些在实验动物的使用和保护方面有专门的立法。同时,在动物福利伦理方面,我国对其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如海外。此外,我国实验猪从业者面临的广泛问题是:工作条件差、待遇低、人才流失严重、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,特别是基层喂养人员,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,对实验动物资源的认知程度较低。
2、发展阻力大
实验猪品种发展的阻力分为本质阻力和外部阻力。本质阻力源于猪源本身的问题:高度近交和近交衰落。高度近交衰落是我国实验猪品种繁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困难挑战。当近交衰落严重时,甚至会导致绝代繁殖。外部阻力主要来自实验猪的直接经济效益。实验中常见的小猪生长缓慢,体积小,直接经济效益无法与家猪相比。没有外部投资,小猪很难大规模繁殖。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直接限制了我国实验猪的发展。
3、培育品种少
我国实验猪的品种和物种数量还不够。总的来说,目前我国重点猪种大白、长白、约克夏、杜洛克、汉普夏、皮特兰等都能满足一般的研究要求。实验小猪品种包括版纳小猪、巴马小猪、贵州小猪、五指山小猪、合作猪、西藏小猪和一些未命名品种的小猪,但与我国数百个地方品种的猪种资源相比,品种数量仍然太少。从物种数量来看,不同品种实验猪的物种数量差别很大,其中巴马小猪和贵州小猪的群体数量占实验猪总数的一半以上。目前,我国实验猪资源的品种和数量都不能满足科研的需要,大量品种的培育仍需要团队的努力。